今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我校参与服贸会重点活动——北京市国际教育服务成果(高等教育)发布会和特色支部活动情况。

  •本次服贸会主题是“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共设立了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两个会场,综合展在国家会议中心,行业专题展设置在首钢园区。

  •专题展设置了8个主题(文旅、金融、教育、供应链与商务服务、体育、健康卫生、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工程咨询与建筑)。

  •举办5场高峰论坛、193场论坛会议和推介洽谈活动以及8场边会,已吸引153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家企业注册参展参会,搭建面向全球的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

  9月4日,我校受邀在首钢园区参贸会重点活动——北京市国际教育服务成果(高等教育)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由北京市教委组织,共邀请9所在京高校参加,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致辞,教委科研处处长李善廷主持发布会。我校副校长李爱群、环能学院张明顺教授、国发院和环能学院相关同志参加发布会。

  张明顺教授在会上发布了欧亚高等教育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开发合作项目建设成果,该项目由欧盟教育文化局全额资助,目标是促进欧亚高校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单位包括1个国际学术组织、3所亚洲高校和6所欧洲高校,该项目2014年7月在北京建筑大学正式启动,2016年8月完成课程模块开发,至今国内外20多所高校的2000余研究生参与课程学习、竞赛和实习等。

  会后,参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际联合办学、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科研合作等进行了交流。

  9月4日,国发院组织党支部全体成员与在京国际学生共同参观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对新时代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及应用,刺绣、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等进行了实地观展与体验。本次活动既拓展了师生视野,培养了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提高了全体师生创新意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该项活动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智慧建造、绿色发展”是首次作为独立专题在服贸会设置,以视频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绿色建筑技术、智能装备、智慧工地管理、自主知识产权软件、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家居等在工程建设中的优秀应用成果案例,共有215家企事业单位、机构和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3所高校参与。

  北京建筑大学共有10余项关键技术、4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与成果,近百项代表性社会服务案例参加了线上线下双重展示。展出成果重点体现了学校致力于解决城市更新、未来建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智能建造、建筑新材料、建筑碳中和、遗产保护等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9月3日,校党委书记姜泽廷,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大玉、李俊奇一行来到服贸会首钢园(工程咨询与建筑专题展区)现场,调研我校展位情况,参观学习其他展陈成果,看望慰问学生志愿者。党政办、科发院、资产公司、大科园等单位相关同志参加调研学习活动。

  主持承担城楼修缮设计,研发基于“最小干预”原则的超大空间传统建筑安全与舒适度关键技术,率先发展复杂环境下大型文化遗产精细化信息采集、处理及应用技术体系,成功探索传统建筑空间保护和新技术应用。

  创新发展超大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立和发展长城学,牵头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主持北京、宁夏、内蒙古9300多公里长城保护规划,约占全国总长度50%主编我国首部长城志书《中国长城志.建筑卷》,承担全国近50%的长城保护规划。

  主编首部城市设计国家规章《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国家),牵头编制北京市城市设计纲领性文件、系列导则以及技术要点,完整构建北京城市设计体系的“四梁八柱”,精细化提升北京城市空间品质。主编全国第一个街道设计导则《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承担了首都核心区多个城市更新与街区更新项目。

  北京建筑大学、市规自委、市发改委、市城管委联合主办“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聚焦百姓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具有典型“消极”和“剩余”空间特征的城市微空间,在城六区选取了8处典型空间作为试点,广泛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出一批优秀方案并组织实施,形成提升首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一批示范案例,解决了不少居民家门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率先提出“城市雨水多目标-全过程控制理论”,研发海绵城市建设全流程及节点系列关键技术,主编首部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标准。形成海绵城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业务,为北京、济南等10余个城市提供了全天候技术服务。研发了:道路径流多环节复杂传输污染控制技术系统和道路智能雨水口构筑物分区分级高效截污系列装置;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初期雨水弃流设备;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小流量堰流流量计和雨水口、溢流口流量计量设备。合作研发“污水处理厂碳足迹”核算模型,并成功开发国内首款污水处理行业用于碳排量核算的软件。获住建部华夏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5项奖励。

  利用现代生土材料优化原理,研发出适合于我国城乡的成套施工技术及其机具系统,创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生土建筑设计方法和构造技术体系,有效克服传统生土建造技术的固有缺陷,形成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以此为基础,团队先后在全国17个省或地区开展示范建设200余项,并指导完成洛阳二里头国家遗址博物馆、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馆、河南建业“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30余项现代生土建筑项目,培养农村工匠1200余名,培训包括2个国家特级施工企业与地方住建系统在内的技术及管理人员5000余名。

  首次构建面向多灾害韧性防御的隔震结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技术;首次研发系列功能可调控高性能隔震装置与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发的隔震建筑设计方法和隔震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服务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等60余项工程,控制率达45%,实现产业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大跨钢结构体系设计和优化方案,解决大跨钢结构屋盖体系超长超限等问题,研发耐严寒、高周转、大面积、高容量临时设施设计建造和安全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构建新型全螺栓装配式功能可恢复高效装配钢结构体系,提高施工效率75%,降低人工成本50%。大跨度和装配式钢结构关键技术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60余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业内结构相贯节点设计技术标准空白。

  北京建筑大学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总面积5300平方米,预算总额2.8亿元。包括振动台区域及静力试验区域,共建设4台振动台,每台台面尺寸5m╳5m,单台载重60吨,频率范围0.1-100Hz,水平最大加速度1.5g,垂直最大加速度1.2g。此振动台台阵系统可用于多、高层建筑的单台振动试验,单跨桥梁的双台联动振动试验,也可进行大跨结构及分叉桥梁的四台联动振动试验。实验室设计了可开启式屋顶,满足了高耸结构试验的需要。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建成后将服务于土木工程、建筑遗产保护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现代测绘技术、力学、物理、数学等各学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自2019年底完成一期建设以来,先后服务于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为北京“世界超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生命线工程”的全寿命期抗震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