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策划之一的“融促•共赢”江苏上市公司巡礼大型全媒体报道行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本期推出的是针对苏州苏试试验(300416)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专访。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江苏的上市公司数量从无到有,至2017年末,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总数达到382家。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成为江苏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重中之重。但是,高水平发展的路径在哪里?密码在哪里?答案在哪里?这些成了摆在江苏人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引前行。为此,江苏省金融办、江苏证监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新华财经传媒、长三角品牌研究院联合启动了“融促•共赢”江苏上市公司巡礼大型全媒体报道行动,计划从3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选取超50家代表江苏高水平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企业,从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寻找江苏高水平发展的“密码”和路径,以助力江苏产业升级。——编者的话

  天宫1号、C919大型客机、神舟飞船、暗物质探测卫星……这些耳熟能详的“国之重器”,很多重要部件的力学环境实验,都出自钟琼华所执掌的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初识钟琼华,他一身T恤配休闲裤的穿搭,随意的调性,亲和感十足,没有一点“技术大牛”的高冷,更没有上市公司掌门人的架子。

  他靠在沙发上,端起紫砂茶杯,抿了一口热茶,带着些许氤氲的浙江乡音:“我来到苏州33年,除了家和公司,很少去其他的地方,这些年我只专注地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苏试厂干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钟琼华“掌舵”下,2017年苏试试验集团年收入高达4.89亿,2018年年中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2.60亿。

  然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加,钟琼华并不关心。萦绕在他心头的是,“苏试”将如何成就下一个更为精彩的、“振动”世界的故事。

  “技术宅”的“振动”梦时间回到1985年,那年钟琼华22岁。从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苏州试验仪器总厂。

  1986年4月,钟琼华到了设计科,第一个课题的项目研制数字化绘图仪。钟琼华改进了原设计的具体方案,他初露锋芒。

  1987年,在顺应改革的时代浪潮中,苏试厂也搞起了事业部制,成立了电动台部、机械台部、液压台部。钟琼华被调到机械台部搞产品设计,负责CP-100冲击碰撞试验台的设计。从总体方案到零件设计再到生产试制,钟琼华花了一年多时间,把产品推向了市场,并获得了苏州科技进步奖。苏试厂给钟琼华记了一等功。

  钟琼华拥有“技术宅”特有的执着力,1993年,苏试汽车检测线新品开发落后于市场,他和几个年轻人,彻夜奋战,研制出QJ-10B型线汽车检测线,并在当年年底投放到市场。

  1996年,在国企改制大潮中,许许多多习惯于传统大锅饭体制的大小国企,都被毫不留情地推向市场。

  “然而,因为新产品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待遇太低,管理薄弱、人心涣散。苏试厂的规模与市场定位也不相适应,振动试验台产业在当时是个军工配套产业,市场还比较狭窄,但苏试厂要养活900多员工,显然不堪重负,有一段时间,工资也发不出。”

  他说:“我来苏州33年,我就喜欢宅在工厂搞技术设计,除了回家,几乎哪里都不去。在苏试老厂负债累累到发不出工资的时刻,我也没放弃搞研发,那时候很多大学生都走了,我也曾想过要离开,但可能是性格原因,终究是留下来了。”

  从自救到弄潮1997年,十五大召开,提出学习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对国有公司进行彻底的改造。从此,国家开始通过破产、倒闭、出售、兼并和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对众多的中小型国有公司进行改制。然而,苏试厂一的负债,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

  1998年6月13日,这一天,钟琼华记得刻骨铭心,他拿着各方筹措来的180多万元和80多位员工股东一起,成立了股份合作制苏州试验仪器总厂,他担任董事长,带领着老苏试厂员工,集体下了 “海”。

  一个“技术宅”理工男,带着几百号人,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求生存,该怎么办?钟琼华的答案是,只有迅速学会游泳,才能“弄潮”。

  1999年,国家大力加速建设现代化国防,对军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苏试厂的机会来了。

  看准了市场对大推力振动台急需这个“风口期”,钟琼华花了2000元“巨资”买了一台仪器,组建了一个课题组,充分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积极性,日夜奋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开关式功率放大器,为苏试生产大台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推出了首台50KN大推力振动台,打破了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钟琼华给新华日报财经记者做科普:“振动试验还牵扯到电子、汽车、通信等新兴起的产业,2000年左右,中国的汽车工业、电子通信行业也迅猛崛起了,也给了苏试很多机会。所有的电子科技类产品都涉及这方面的试验要求。我们行业的学名叫产品环境工程,涉及物理学中的时空概念,物体不可能孤立存在。人生活在环境中,机电产品也同样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必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研发汽车的过程中,要在地面做一系列模拟试验,所有零部件必须经过抗震试验、温湿度试验、雨水沙尘试验等等。这样一来,各种试验振动台的需求就上去了。”

  然而好景不长,企业的上涨的速度就放缓了下来。“振动台设备制造是个小行业,市场范围狭小,竞争又特别激烈。” 吃不饱、饿不死,显然不是钟琼华对自己的期待。

  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带领员工走出国门,去美国、日本等世界同行业顶级公司参观学习。

  “当时,全球振动台设备制造的发展空间存在限制、利润空间也同样有限,而国外同行在自身业务发展同时,已陆续建立起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实验室,服务营业额已占到产品销售额的1/3,利润占到50%。”

  回国后,钟琼华开始向着试验服务的新增长空间出击,努力实现制造与服务“共振”。

  2006年开始,国外第三方试验检测服务机构也开始陆续进入国内市场,苏试试验也开始一边卖设备,一边推出试验服务,并新成立了试验服务工程部,当年这个部门就实现了200多万的盈利。

  看到了希望,钟琼华继续向这个方向发力,2009年建立了“苏州广博力学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2011年又扩张性搬迁到苏州工业园区新厂区,配置了技术先进的试验设备和仪器,聘请了国内外著名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方面技术委员会,申报和取得了对外服务的三大资质:国家认可委CNAS、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DILAC和总装备部军用实验室认可,成为具有国家、国防和军队三重认可资质,独立于承制方和使用方的第三方实验室。

  通过服务业务的持续延伸,苏州广博实验室以点带面地在全国设点筹建环境试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的集团化运营打下了基础。

  拥抱长期资金市场这一切都按照钟琼华设定好的发展轨道继续行走。随着业绩的一直增长,业务的不断扩张,拥抱长期资金市场,走上市之路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经过近五年的准备和IPO排队,2015年1月22日,“苏试试验”终于完成了它的“成人礼”,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苏试试验”也成为中国第一家力学环境实验设备及解决方案领域的上市公司。

  2018年,“苏试试验”又收购了北京苏试惟真技术有限公司,将结合北京惟真现有的业务,开展软件测试与评估、试验鉴定、软件工程技术咨询等服务,构建多元化的试验服务体系。这是公司接下来新的拓展方向和增长点。

  半年报显示:2018年6月28日,苏试试验又完成了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9,977,527股。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完毕后,公司总股本由125,600,000股增至135,577,527股,公司注册资本由125,600,000元增至135,577,527元。

  通过定增项目的实施,苏试试验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由东部向西部扩张,在长沙、重庆、西安建立环境试验实验室。

  “技术DNA”裂变发展之路从2009年建立第一家苏州实验公司开始,9年来,苏试试验已建成了北京创博实验室、广州众博实验室、上海众博实验室、南京广博实验室、青岛海测实验室等12家环境试验子公司。

  已有实验室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的能力全方面提升,覆盖全国的环境与可靠性、电磁兼容性试验服务网络形成,苏试试验走上了集团化发展之路。

  众多实验室子公司的成立,源自钟琼华一直坚守的企业“技术DNA”特质。20年来,在钟琼华的带领下,苏试试验完成了单台推力从98N到392kN全系列电动振动试验设备及其他力学环境试验设备的制造,并成功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最大推力可达784kN的多台同步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国内推力最大的多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以及国内首创的三轴同振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高加速寿命试验和应力筛选系统、综合环境试验系统等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试验设备产品,为我国试验设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截至2018年6月,苏试试验有效专利共163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美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99项,外观专利8项,另有软件著作权39项。核心的创新研发技术,让实验设备行业开始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苏试试验”圆满完成了“神舟系列”、“天宫系列”、 “商用大飞机”、 “轨道交通”、“电子通信物联网”等众多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环境试验任务。

  “我们也在开辟国际市场,苏试牌振动台产品现在也已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受市场的青睐,年产各类试验设备600余台。”钟琼华对新华日报财经记者如是说。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内去杠杆、环保限产的大背景下。“我希望苏试能做到国内行业第一,更要不断“振动”世界,实现‘产业报国’。”作为一名工科男,钟琼华有着科技报国的情怀。

  他说:我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33年,33年来,只要不出差,天天都会去车间或实验室,看看最新的试验和设计的具体方案,是我的习惯。带领“苏试试验”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攻克复杂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一样,享受不断解决难题获得成功的乐趣。打造核心的自主研发力,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型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我将一直坚守的“技术DNA”企业的发展之路。